印度制造业遭重创关税围堵,妄想赶超中美终成国际笑话!
有句话说得挺狠:“要想当超级大国,印度最好先让中国或者美国来管上100年。”
这话要是从别人口里说出来,顶多算句玩笑。但偏偏说这话的是著名印度裔经济学家贾扬特·班达里,这就有点扎心了。果不其然,整个印度都炸了锅。面对口诛笔伐,班达里不仅没怂,第二年干脆又补了一刀:“给我10亿美元,都别想让我回印度住,那地方就是地狱和粪坑的结合体。”
这番话,简直是把无数印度人“赶华超美”的梦想按在地上摩擦。要知道,他们可都指望着总理莫迪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能让印度制造业一飞冲天呢。可现实呢?就在今年3月,一纸公告下来,这个被吹上天的计划,凉了,彻底失败。
班达里的话再难听,也比不上现实冰冷。原计划是到今年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干到25%,结果四年折腾下来,不升反降,从15.4%一路出溜到了14.3%。这背后,到底唱的是哪一出?
锅从天上来
制造业搞砸了,总得有个说法。印度官方和媒体的反应那叫一个熟练,一场轰轰烈烈的“甩锅大会”拉开帷幕,反正千错万错,都不是自己的错。一套“我们是受害者”的剧本写得滴水不漏:不是我们不给力,是外面这帮人合起伙来欺负我们。
印度外长苏杰生就在一场峰会上公开抱怨,说西方世界几百年来,一直系统性地捧高中国、踩低印度。你别说,这套说辞在印度国内还真挺有市场,好像一下子就给所有问题找到了根源。
美国自然是头号靶子。印度媒体把旧账翻了个底朝天,控诉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仅公开说印度是“全球关税最高的国家”,还把印度的普惠制贸易待遇给取消了,对着印度制造的商品一通加税。
外资的流向更是成了“西方打压”的铁证。去年4月到12月,流进印度的外资净额跟跳水似的,猛跌了85%,创了十年新低。在印度看来,我们这种后发国家搞制造业,就靠外资输血,你们这么干,不就是釜底抽薪吗?
除了西方,另一个“大反派”当然是中国。在印度的故事版本里,中国正在全世界围堵印度制造业。他们抱怨中国来投资,可压箱底的关键技术就是不给;抱怨中印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从2020年的459亿美元涨到去年的1024亿美元,简直是在“吸印度的血”。
更让他们绝望的是,中国在技术和基建上那种不讲道理的优势。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是印度的几十倍,5G基站数量多出40倍,制造业人均产出更是印度的5倍。当苹果印度工厂因为工人效率太差,导致iPhone15的产能砍半时,中国的工厂里,自动化流水线正安安静静地稳定出货。这么一比,印度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看着倒像个笑话。
关门打狗请君入瓮
可是,把责任全推给外部环境,这故事就圆满了吗?当我们把视线从印度的指责上挪开,看看它国内正在发生什么,那画面可就有点惊悚了。
今年2月,印度政府找了个“进口分类问题”的由头,给德国大众开了一张28亿美元的天价罚单。你以为这就完了?一个月后,韩国三星也中招了,因为“逃缴关税”,被要求补缴加罚款总共6.01亿美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收割逻辑。三星去年在印度的净利润也就9.55亿美元,这一罚就罚掉了三分之二。印度方面还觉得挺委屈,说这已经是“法外开恩”了。大众汽车那边就更离谱了,它在印度的分公司一年净利润才1100万美元,怎么可能掏得出28亿美元?但印度的逻辑是:你大众集团全球去年赚了190多亿欧元,这点钱毛毛雨啦,“在承受范围之内”。
这种明晃晃的“杀猪盘”,气得大众和三星转身就去上诉。但谁都知道,在印度打税务官司,外企基本没赢过。而且这第一笔罚款往往还是起步价,你要是敢反抗,后面的数字可能更吓人。这么一搞,结果就是外资们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跑路。
一开始,印度国内还有点幸灾乐祸,一边骂国际资本欺负人,一边觉得这帮外企早晚还得哭着回来,到时候得让他们付出更大代价。他们似乎忘了,这场围猎盛宴,正在亲手砸掉印度制造业的饭碗。
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印度政府为啥要这么疯狂地薅羊毛,甚至不惜自毁长城?答案其实挺秃然的:政府是真的没钱了。
那个听起来特别牛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满世界嚷嚷要砸230亿美元补贴,结果呢?最后真正发到企业手里的还不到8%,就区区17.3亿美元。这可不是印度政府抠门,是它的财政系统已经快崩了。全世界都在愁“钱不够花”,印度倒好,创造了“钱不会花”的奇迹,因为承诺的钱,压根就不在账上。
一直以来,印度经济都是严重的逆差,全靠每年上千亿美元的侨汇和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收入吊着一口气。这种脆弱的平衡让它的财政紧张得像根弦,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断掉。这么一来,那些在印度辛辛苦苦经营的跨国公司,不就成了政府眼里最肥的“韭菜”嘛。
为了防止资本跑路,印度还搞了极其严苛的外汇离境审查,只要被抓到一点不合规,就是一顿重罚。这下可好,印度彻底掉进了一个死循环里:制造业缺钱→拼命招商引资→政府缺钱狠割外资→外资吓得赶紧跑→制造业更缺钱了。
这个恶性循环,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断了资本和工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印度制造”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结语
现在再回头品品经济学家班达里那番话,是不是有点理解他为什么那么绝望了?他可不是在乱开炮。2010年,他自己就曾揣着2亿美元回到印度投资建物流园,结果一头栽进了政府罚款和商业欺诈的大坑里,最后赔得血本无归。当他想走法律程序讨个说法时,得到的答复是:法院传票,请等10年;开庭审理,再等20年。
有了这种亲身经历,也难怪他会吼出“那里是地狱”这样的话。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一直高喊“印度制造”的莫迪政府,也终于藏不住慌乱了。最近,莫迪一反常态,多次公开说要和中国缓和关系,欢迎中国企业来投资,甚至连签证政策都放宽了。他嘴里念叨着要“对话而非冲突”,希望能建立稳定的合作。
这种180度的大转弯,可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而是源于对钱最原始、最迫切的渴望。自从加勒万河谷事件后,从中国来的直接投资从年均3.6亿美元暴跌到2亿美元,这让本就干涸的印度资本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莫迪政府为了制造业确实花了不少心思,也搞了不少看起来很美的政策。但殖民时代留下的薄弱底子,加上独立后一系列政策失误,再配上今天这种杀鸡取卵的营商环境,这一切都注定了“印度制造”的悲剧。
当中国制造业靠着强大的基础和技术一路狂奔的时候,留给印度的机会窗口正在飞速关闭。所以,当外界还在热议“印度崛起,中国危矣”的时候,或许更应该看看印度正在上演的这出闹剧。一个连最基本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环境都给不了的地方,拿什么来撑起一个制造业大国的梦呢?
热点资讯
- 2025-07-03曝33岁国安国脚离队! 已和队友告别+哭成泪人, 或10年后重返河南
- 2025-07-21下巴有痣,是聚财还是散财?
- 2025-08-24搬砖男孩林万东:高考713分,被嘲考上清华也没用的他,如今怎样
- 2025-07-26韩鹏时代首战,泰山队能否打破僵局
- 2025-08-18伊朗“GPS危机”血泪教训,北斗崛起解救国家命脉
- 2025-09-18《决战破晓》世界 BOSS 挑战全攻略:从机制解析到奖励收割,助你斩获顶级资源
推荐资讯
- 两个月内,发动机故障灯反复亮了5次,店里都归为高难度问题了!
- 菲利普·费雪:逆向思维的炼金术(做别人正在做的事往往是完全错误的)
- 扫地机器人选购攻略,云鲸YJCC020扫地机器人必须关注!
- 《生成式引擎优化(GEO)白皮书:重塑数字生态新范式》光明引擎
- 剑灵怀旧服神石速刷指南 轻松获取强力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