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天幕直击雷保护装置的原理

天幕直击雷保护装置的原理

发布日期:2025-07-11 18:00    点击次数:163

天幕直击雷保护装置的原理基于“上中和、下阻断”的双重作用机制,通过主动预防而非吸引雷电的方式实现防护,其核心原理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一、上中和机制:削弱雷电云电荷强度

电荷中和当雷电云形成并产生电荷时,装置利用自身电场或特殊材料(如非传统导电介质)与雷电云中的电荷进行中和。这种中和作用可降低雷电云的电荷密度,减少其产生直接雷击的概率。例如,若雷电云带负电,装置可能通过释放正电荷与之中和,从而削弱电场强度。

电场干扰装置通过产生与雷电云相反的电场,干扰雷电先导的发展方向。雷电先导是雷电形成初期的放电通道,若其被引导偏离保护区域,即可避免直击雷发生。例如,装置可能释放向上的正电场,与雷电云的负电场相互作用,使雷电先导转向其他方向。

二、下阻断机制:构建物理防护屏障

阻断通道在保护区域下方,装置形成一道无形屏障,阻断雷电下行先导的通道。下行先导是雷电从云层向地面发展的放电过程,若其被阻断,雷电无法直接击中保护对象。这一机制类似于在保护区域周围设置“电场隔离带”,使雷电无法穿透。

防回闪技术装置具备防回闪功能,可防止雷电在未击中保护对象后,通过其他路径(如地面或空间)再次返回并击中目标。例如,若雷电击中附近物体后产生侧击雷或跨步电压,装置可通过电场畸变效应抑制其二次放电,确保防护的连续性。

技术优势与特点

非引雷设计与传统避雷针主动吸引雷电不同,天幕装置避免成为“接闪点”,从而规避了接闪器因“接闪”可能带来的二次雷击危害(如侧击雷、感应雷)。

宽域覆盖范围单装置保护角≥70°,保护范围达常规避雷针的3倍以上,适用于大型建筑、开阔区域及复杂地形。

全环境适应性可在-40℃至+80℃温度范围及盐雾腐蚀环境下正常运行,设计寿命达十年以上,满足极端气候和工业场景需求。

低接地电阻要求接地电阻≤30Ω,远低于传统避雷针的接地标准(通常≤10Ω),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