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辉达娱乐介绍 > 重生大明皇太孙,朱允炆改革图强震古烁今

重生大明皇太孙,朱允炆改革图强震古烁今

发布日期:2025-07-25 03:10    点击次数:122

哥们,来份热血大餐不?这本男频神作,简直是燃爆肾上腺的利器!主角一路披荆斩棘,从默默无闻到光芒万丈,那成长速度,比火箭还快!每个转折都让人拍案叫绝,剧情紧凑得让人窒息,我一口气读完,直呼过瘾!告诉你,错过它,绝对是你的损失,赶紧翻开第一页,让热血沸腾起来吧!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第一章朕是朱允炆!朕是大明的天子!

风急雨骤,夜色苍茫。

一道雷电如张牙舞爪的苍龙,踏破虚空降临,赫赫天威之下,万物惶恐。

苏长河感觉自己在坠落,猛地从梦中惊醒,刚想爬起来,拍拍身上地雨水,继续参观明孝陵,却发现这里,似乎不是孝陵的台阶上。

“醒了,醒了。皇上醒了,快传太医,苍天保佑啊……”

一位头戴三山帽,额头缠着白布,身着蓝灰色蟒袍的太监,扯着中性的嗓音呼喊着。

苏长河瞬间呆住了。

皇上?

自己该不会从南京跑到横店去了吧?

这是哪个剧组的?

转头看去,大殿内灯火通明,天花板上,雕刻着蟠龙图案,极为逼真。

金扉之上是二龙戏珠。

正中央,一方形平台,上面摆放着金漆雕龙宝座,金漆雕龙屏风。

宝座之前,有甪端、仙鹤和香筒等物。

平台之前,还有四个铜胎掐丝珐琅香炉,此时正燃着檀香,袅袅生烟。

再远点,还有大龙柜。

“这布置,怎么那么像明故宫的乾清宫?”

苏长河暗暗嘀咕了下,感觉头有些痒,抬手摸了下,一阵疼痛钻入骨髓,与此同时,一股陌生的记忆涌入至脑海之中。

这记忆的主人,名为朱允炆!

朱允炆?

苏长河瞪大眼,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怎么会有朱允炆的记忆?

穿越?

重生?

我死过一次了?

苏长河弄不明白这一切,感觉有些荒谬。

“皇上,感觉如何?龙体可好转一些?”

一位温婉端庄,身着白衣的女子走了过来,微微施礼后跪坐在床边,十分关切地看着自己,目光中充满了担忧与关切。

苏长河转开目光,看着房间里的布置,走下床,没有来得及穿鞋子,便走到门口,打开门。

一道闪电,劈开了幽暗的夜空,一座座宏伟的宫殿,刹那闪现。

“皇上,外面风雨大,还请多保重龙体。”

马恩慧跟了过来,恳请道。

苏长河转过身,看着马恩慧,一脸疑惑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为什么在这里?”

马恩慧连忙说道:“皇上忘记了?自你登基大典,执掌国事以来,念念不忘太祖,时常前往孝陵,今日早间在孝陵不小心摔了一跤,伤到了头。”

“孝陵?”

苏长河记得自己正在游览孝陵,也是摔了一跤。

不同的时间!

相同的地点,相同的事件!

一道雷电,搅动了六百年前的风雨……

苏长河感觉那陌生的记忆正在变得熟悉,似乎,自己便是朱允炆,便是这大明帝国的皇帝!

只不过苏长河在这段记忆中,没有看到雄才大略,没有看到惶惶大气,反而是,懦弱胆怯,小心谨慎。

“这是真的?”

苏长河走动着,记忆在重叠,架构,一个清晰的时代与现实,逐渐浮现在脑海之中。

现在是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十日!

一个月前,洪武大帝朱元璋驾崩。

因为年号需要到明年才能更改,所以现在还不能称为建文元年,只能用洪武年。

为期百日禁荤腥、禁礼乐、禁房事、禁华服的热孝刚刚开始,还没过去一个月。

此时的朱允炆,初初掌权而已。

“自然是真的,皇上当时昏了过去……”

马恩慧连忙说道。

“昏了过去?那消息岂不是传开了?”

苏长河清楚,虽然朱元璋将皇位隔代传给了朱允炆,但对于至高无上的皇位,觊觎者可不是一个两个。

尤其是燕王朱棣!

也正是他,后来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把建文帝朱允炆给赶了下去。

“皇上请放心,咱家已经吩咐下去了,绝没人敢对外多舌一句。”

身旁的太监说了话,太医也赶了过来。

苏长河坐着,微微闭上了眼,不知道苍天让为什么让自己成为朱允炆,这可是明代有名的悲剧皇帝,只干了四年啊。

到最后,他自己玩了个失踪,老婆孩子都死了。

嗯,还有一个两岁的孩子,被囚禁了五十多年,放出来没多久也死了。

太医在一旁说什么,苏长河没听到。

历史的恍惚,记忆的融合,让苏长河有些分辨不出,自己是后世的研究生,还是真正的朱允炆!

闪电的光芒闪耀在房间之中,只瞬间,滚滚巨雷便涛涛而至。

再见,苏长河!

我现在便是朱允炆!

是建文帝,是大明帝国独一无二的统治者!

朱棣?!

你所能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

我将逆转苍穹,成就无上伟业!

我将成为万古一帝,让大明,成为汉唐之后的又一盛世!

我是朱允炆!

朕是朱允炆!

朕是大明的天子!

朱允炆缓缓睁开了眼,目光中,再没有胆怯与懦弱,只有笃定的坚决与无畏!

“皇上,兵部左侍郎齐泰,翰林修撰黄子澄求见。”

内侍高声禀告。

马恩慧刚想责怪,眼下皇上需要静养,怎又在雨夜求见。

朱允炆却摆了摆手,止住马恩慧,平静地说道:“无妨,让他们进来吧。”

朱允炆很想见见这两人,不是因为这两人与自己关系紧密,而是因为他们实在太蠢,建文朝覆灭的坑,也有他们两个努力刨土的影子。

作为辅佐朱允炆的核心人物,他们出的主意,没一个可行的,也真是难为他们了。

齐泰、黄子澄至了大殿之中,跪拜行礼,呼道:“臣齐泰(黄子澄),参见吾皇圣躬金安。”

朱允炆搜寻着记忆,左侧面容消瘦,花白胡子,年近五十的,便是黄子澄,右侧身体相对健朗,颇有精神的便是齐泰。

“免礼。”

朱允炆沉声说道。

齐泰与黄子澄在关切几句之后,两人对视一眼,齐泰便开始进言:“皇上,如今藩王手握重兵,自甘肃至辽东,有九大塞王镇守,合计军士二十一万人,此外还有漠南卫所军士十六万。”

“其中,以燕王、宁王之兵最为强盛,宁王控弦八万,战车六千,手下朵颜三卫精悍难挡。”

“燕王虽只有四万余将士,然皆是百战之师。加值燕王爱兵如子,屡施恩惠,军中不知皇上,只知燕王,恐有灾祸。”

“臣等日夜不安,愿皇上早下决断,裁撤藩王,收军权于五军都督府,方可为皇上所辖制,此乃天下太平之策……”

朱允炆听得连连点头,这两个老头,不做传销可惜了……

“燕王当下在哪里?”

朱允炆没有直接回应齐泰。

齐泰愣了下,说道:“应还在淮安吧。”

“淮安?”

朱允炆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

历史上的朱棣,在听闻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之后,日夜奔丧,结果被拦在了淮安,痛哭哀求都不被允许入京,只能委托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代为守孝。

既然自己来到了这里,大明巨舟就不能再触礁了。

“召燕王入京。”

朱允炆轻轻说道。

简单的五个字,让齐泰、黄子澄顿时打了激灵,不明所以地看着朱允炆。

第二章朱棣的三个儿子

“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这是朱元璋遗诏中的一句话。

简单点来说便是,我朱元璋死了,你们这些儿子,在外面好好待着,别回京师奔丧。

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很认真地执行了这一条。

嗯,适用人只有一个,那便是朱棣。

至于其他的叔叔,都哭着进了京师。

朱允炆这种差别对待,自然是忌惮朱棣的表现,虽然拿着遗诏当了令箭,但却办得不光彩。

一件事,要么一视同仁,都不让来,要么都来。

来一堆,拦一个,这算什么?

不是明摆着欺负朱棣?

就差直接打脸朱棣,告诉你,我朱允炆不让你来,你就只能在外面候着。

不听我的就是不行,咋滴,你还能闯过来不成?

被打脸的朱棣想来是不会舒服的,回去拍桌子砸椅子,摔完杯子之后,转身造一些兵器,买一批粮草,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曾经朱允炆近乎白痴的决定,现在的朱允炆表示无奈与同情,当然,这些主意,有黄子澄的功劳。

“皇上,此时召燕王入京,岂不是与前令矛盾,朝令夕改,于皇上天威有损啊……”

黄子澄连忙劝告。

朱允炆叹息道:“前令发出之时,其他诸王尚未入京,如今其他诸王皆在京师,只少燕王,世人如何评说?再者,我朝主张仁孝之治,燕王乃是太祖四子,朕的四叔,如何不入京师?”

“燕王一旦入京,恐有祸乱。”

齐泰也不安地说道。

朱允炆看着两人,笑道:“有何祸乱?”

齐泰面色凝重地说道:“燕王曾率大军征战沙漠,在军中威望极高。加之其与五军都督府的勋贵关系密切,若是任由其待在京师,走动过多,恐会笼络人心。”

朱允炆淡然一笑,摆手道:“笼络人心?呵呵,也好,朕可以看看帝国勋贵到底是站在朱棣一边,还是站在朕这一边。就这么定了,传旨吧。”

齐泰与黄子澄只好跪拜离开。

马恩慧见朱允炆兴致不错,便陪在一旁,低声说道:“今日皇上似与往日不同。”

朱允炆暗暗一惊,看向马恩慧。

毕竟是枕边人,加上女人的直觉,足以感知到细微的变化。

“前些日子,皇上唯恐见到燕王,如今下旨召燕王入京,也不知如何考量。”

马恩慧细细说道。

朱允炆看着马恩慧,思索着怎么应对。

马恩慧似乎感觉到了什么,连忙跪下说道:“请皇上恕罪,臣妾万万不该擅议国事。”

朱允炆见一个女子跪在身前,记忆中的礼制与后世的平等,在脑海之中碰撞。终还是上前,搀起了马恩慧,仔细看着眼前的女子。

不得不说,马恩慧确实容貌出众。

一双桃花眼,流动的秋波让人沉迷,如水的肌肤透着红润的光泽,微动的唇齿,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这是自己的皇后。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拉着马恩慧的手,坐在榻边,说道:“你一定要陪朕百年!”

马恩慧轻盈一笑,动-乱芳华。

只有朱允炆清楚,她会死在这宫殿之中!

在四年后!

除非,自己能解决藩王问题,能解决朱棣!

自己没有军事才能,所能凭借与依托的,便是脑海之中的历史,还有后世的经验。

这些,将是自己快朱棣一步的决胜法宝!

风雨交加,雷电轰鸣。

中军都督府。

面如冠玉,英姿非凡的魏国公徐辉祖并没有休息,而是在审阅着一批文书,作为开国第一名将徐达的儿子,徐辉祖不仅继承了徐达的智慧,还继承了徐达的勇猛。

朱元璋很器重徐辉祖,将中军都督府交付给他执掌。

年仅三十,位列武官勋贵之首!

徐辉祖将手中的文书放了下来,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微微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看来,皇上要有大动作了。”

齐泰、黄子澄不断进言削藩,皇上几次过问边防事宜,话里话外,皆是如何剪除塞王。

刀已经举了起来,就看什么时候砍下去,砍向哪里了。

对于削藩之事,徐辉祖并不完全认同,虽然削藩有利国本,强干弱枝,但京师毕竟在南面,北面的辽阔疆土,总需要一批人把守,威慑北元。

“帝王心,只问忠,不问能。”

徐辉祖站了起来,双手有些无力。

没错,自己是武勋第一人,可并不是朱允炆的心腹,他的心腹,是岐阳王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

徐辉祖深知李景隆,此人除了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皮囊出色外,实在找不出半点出挑之处。

可就是这种窝囊废,胸中无有一策,却把持着左军都督府。

谁让人家是心腹。

比不上。

徐辉祖看着窗外电闪雷鸣,感觉一阵阵的压抑。

突然之间,有人传报:“府事大人,皇上传了旨意,召燕王入京。”

徐辉祖陡然一惊,连忙询问传递消息的人可出发,得到肯定之后,徐辉祖脸色微微一变,不知道皇上此番是试探,还是鸿门宴。

“舅舅。”

一声喊声,惊醒了思索之中的徐辉祖。

徐辉祖转过身,看着依次入屋的三个外甥。

为首的朱高炽虽然长相富态憨厚,腿脚不利索,但在其臃肿不华的皮囊之下,隐藏着一颗坚韧不拔,仁善的心。

朱高煦很像朱棣,英武不凡,骁勇善战,只是此人看似和善,心思实多,不是一个甘心久屈人下的主。

朱高燧虽没有多少才华,却是朱高煦的跟班,也不容轻视。

三人入京奔丧,连朱元璋最后一面也没见到,在他们赶到京师的时候,人都送入孝陵了。

但既然来了,也只能留在京师了,想走,至少也得等热孝期过了才行。

“世子,殿下,这么晚了还不休息?”

徐辉祖含笑问道。

朱高炽坐了下来,吁了一口气,道:“连日来读书,实在有些沉闷。二弟提议,明日是否可去演武场举办一场骑射,也好解解闷。”

徐辉祖略一思索,欣然答应道:“没问题,明日正好无事,不妨召一些勋贵前来,设个彩头,一比高下?”

“如此便多谢舅舅了。”

朱高炽等人施礼离开。

徐辉祖转身走到桌案旁,当即写了一份密折,安排心腹投入宫中,然后站在窗户边,看着雷霆闪烁中的瓢泼大雨,自言自语道:“我也该站队了。”

第三章牌还是那副牌,慢慢下

朱允炆收到了徐辉祖的密折,不动声色地烧成灰烬。

历史上地朱允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蠢货,虽然有着文官推崇备至的“仁慈”,却在军略方面根本没脑子,没主见,没能力。

继位不到三个月,就收拾掉了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还告诉其他叔叔,你们都看着,周王是有罪的,我要把他干掉。

这种杀鸡儆老虎的行径,可谓二百五。

既然亮出了刀子,撕破了脸,你就接着干呗。可这个白痴又收了手,休息了大半年,又开始磨生锈的刀子,先后处理了湘王、齐王、代王、珉王。

一天天调兵遣将,围着北平地图指指点点,结果就是不动手,直到朱棣装疯卖傻,暗中筹备个差不多时,才安排人上门抓人。

结果朱棣扔瓜为号,靖难自此拉开……

朱允炆初登皇位,大刀阔斧,疾风骤雨,用了四年,把自己给玩残了。

不过那是历史!

如今,自己才是朱允炆!

还有时间,还有得挽回。

毕竟,齐泰还没有成为兵部尚书,黄子澄还没有成为太常寺卿,方孝孺也没有成为翰林侍讲。

周王还活着,自己还没削藩。

牌还是那副牌,王炸与四个二都在自己手里,发牌权也在自己手里,只要不乱来,不信搞不定朱棣。

……

雨过天晴。

朱允炆在这一日,并没有去武英殿审阅奏折,也没有上辇车观游,只是在马恩慧与几个太监的陪同下,行走在皇宫之内。

后世的明故宫,只能说是遗址,根本无法展现明帝国京师的繁华与盛景。

……

朱允炆走入长安宫,刚入门,便听到了一道轻灵的女声。

马恩慧说道:“皇上,定是妙锦来看文奎……”

“妙锦?”

朱允炆微微思索。

想起来了,是开国元勋徐达的四女儿——徐妙锦。

这可是明代第一位女奇人,传闻朱棣为了她,在皇后死后,“竟虚中宫,不再册立皇后”。

此时的徐妙锦,只有十八岁,相对朱允炆而言,只小了三岁。

“皇上哥哥来了。”

朱允炆抬头看去,只见一位身着柳绿衽衫,杏黄长裙的少女盈盈而至。

柳眉杏眼,清秀绝伦。

一双水灵灵的眸子转动着,身上的气质,透着清冷的高贵,还有一份似乎矛盾的纯真与灿漫。

徐妙锦微微屈身,便算是见过礼,看着朱允炆,直说道:“你的头怎么了?这些宦官照顾不好你吗?”

朱允炆身后的太监打了个哆嗦,连忙跪下,口喊冤枉,希望徐妙锦嘴下留情。

朱允炆不由一笑,也不跟少女心性的徐妙锦一般见识。此时的徐妙锦,只有十八岁,相对朱允炆而言,只小了三岁。虽然两人年纪相当,徐妙锦甚至玩笑地喊朱允炆“哥哥”,但实际上,徐妙锦的辈分大过朱允炆。

毕竟,徐妙锦的大姐徐仪华嫁给了燕王朱棣。

他转而问道:“魏国公今日在忙些什么?”

徐妙锦见皇上问起徐辉祖,也微微有些正经起来:“整日在中军都督府忙碌,也不知哪里那么多军务,连陪我上街的闲暇也没有。”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徐辉祖是一个称职、忠诚之人,在洪武后期,朝廷很多军略、军务,皆是徐辉祖代为处置。

“父皇。”稚嫩的声音传来。

只见不远处,一个大约两岁的孩童,蹒跚地朝朱允炆跑来,一个侍女则是抓着孩童胖乎乎的手,紧张地跟在一旁。

朱允炆蹲下身,伸出双手抱起孩童,笑道:“文奎,可有想父皇了?”

“有。”

朱文奎伸手抓向朱允炆的额头,被一旁的马恩慧连忙拦了下来,道:“父皇受了伤,可不敢碰。皇上,让臣妾来吧。”

朱允炆将朱文奎交给马恩慧,便由着马恩慧、徐妙锦叙话,自己坐了下来,拿过一本书翻看着,一边细细的感受着这难得的温馨时刻。

一朝穿越,成为皇帝,还有爱自己的妻儿,幸福莫过于此。

……

“启禀皇上,魏国公徐辉祖求见。”

没一会儿,一个内侍悄然进来,禀告道。

朱允炆收回了思绪,呵呵一笑,道:“看来教场的热闹结束了,让他到武英殿吧。”

第四章徐辉祖的惊愕

武英殿。

徐辉祖进入大殿,行大礼之后,恭谨地对朱允炆说道:“皇上,高阳郡王赢得了一把金刀。”

高阳郡王,朱高煦。

朱棣次子。

朱允炆微微点头,说道:“看来四叔的儿子确实厉害,有四叔风采。只不过宗勋比试这种事,还不值得国公亲自入宫吧?”

徐辉祖低头,踌躇了下,跪了下来,肃然说道:“皇上,臣曾见过燕王三卫,朝廷经制之兵,俨然成为燕王私兵,唯命是从,臣日夜惶恐,又见燕王三子各有所长,尤以朱高煦善战。”

“臣以为,藩王在外,手握重兵,朝廷旨意难达四海,于朝廷不利。恳请皇上推行削藩之策,以靖四海。”

朱允炆看着徐辉祖,眉头微皱。

看来昨晚自己下令召燕王入京地消息,让徐辉祖误以为自己想要将燕王扣在京师,以行削藩。

所以提前一步,跑过来请求削藩。

一可以表达自己的忠心,看清楚,我老徐是你建文帝的人,你可要相信我。

二可以声明自己的立场,你不是想削藩嘛,我跟着你混。

齐泰、黄子澄不断进言削藩,这些事虽然保密,可再保密,也无法绕过五军都督府。

“削藩?呵呵,为何要削藩?”

朱允炆站了起来,看着一脸惊愕的徐辉祖,说道:“你想多了,朕对几位叔叔,还是信得过的。”

徐辉祖难以相信地看着朱允炆,不知道他是改变了主意,还是不信任自己。

朱允炆了解徐辉祖的心思,和善地说道:“帝国之治,在民昌国富,天下太平。叔叔们拱卫边塞,功劳自是有的。”

徐辉祖有些迷茫。

朱允炆也不多作解释,道:“削藩之事,暂且按下吧。朕打算推行练兵新政,有些想法正要问你。”

“练兵新政?”

徐辉祖看着朱允炆,连忙表态道:“皇上所命,臣莫敢不从。”

朱允炆微微摇头,说道:“现下,京营有多少军士?”

徐辉祖连忙禀告道:“当下京营军士有五十万,皇上可是打算扩军?臣建议自两广、西北、山东等地调兵,那里士兵善战勇猛,可充大用!”

徐辉祖的想法很简单,若是朱允炆不打算削藩,那只能强化京军实力,在军队上足以碾压任何藩王,藩王威胁自然便会减弱。

朱允炆微微皱眉,竟然有五十万之多,这么多人,咋来的?

朱元璋时期便考虑到了军队建设问题,采取了“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四十八卫卒”的制度。

一卫满编制五千六百人,当时规格便近三十万。

只不过随着时间增加,加之洪武年数次北伐用兵,到了建文登基时,京营规模已达到五十万,而此时,北方塞王手中,还有三十多万兵马。

朱允炆思虑良久,对一旁内侍吩咐道:“去中军都督府取一些军中花名册来。”

内侍答应一声,便匆匆离去。

徐辉祖不解地看着朱允炆,问道:“皇上可是需要找哪位将领?”

朱允炆摆了摆手,道:“魏国公,且等上一等。”

一刻钟左右,内侍便带来了十几本花名册。

朱允炆仔细翻看着,暗暗盘算一番,又继续翻看,良久才抬起头,对徐辉祖严肃地说道:“裁军十万如何?”

徐辉祖连忙说道:“调十万精兵拱卫……呃?裁军?”

原以为是调军的徐辉祖,顿时惊慌起来,此时不增强实力也就罢了,如何能裁军,削弱自己的实力?

一旦藩王有异,如何应对?

朱允炆没有开玩笑,而是十分严肃地说道:“军队如何,你比朕更清楚,朕要的不是老弱病残,这花名册中,有些军士已然六十有七,魏国公是打算让他冲锋打仗呢,还是让朝廷给他养老呢?”

徐辉祖颤抖不已。

朱允炆沉声道:“朕要的是能战之师,精锐之师!不是老弱病残!”

手里拿个长矛,你就敢说自己是精锐?

也不看看自己年纪,黄土都到脖子了。

报上名字,就真以为是个兵了?

谁不知道你是哪个勋贵的奴隶,或是哪个武将的家丁?

徐辉祖冷汗直下,顿时明白过来,皇上这是打算查军士吃空额之事,准备剔除老弱病残与挂靠军籍之人,走精兵之路。

“给你一个月时间整顿军队,一个月后,朕要检阅!记得把动静闹大一些。”

朱允炆下令道。

徐辉祖高声答应,施礼之后离开了武英殿。

回到五军都督府,徐辉祖依旧惊疑不定,召来自己的两个弟弟,中军都督府佥事徐膺绪,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将皇上打算裁军十万的事告知两人。

两人也是震惊不已,措手不及。

徐辉祖镇定地看着两人,感叹道:“皇上这一手,极为厉害啊。”

徐膺绪不解地问道:“大哥,何言至此?”

徐辉祖喝了一口茶,压了压惊,说道:“皇上此举,整肃军队是其一,敲打勋贵诸将是其二,而其三,便是告诉诸位塞王,皇上并无意动他们,希望他们在封地,安稳守着。”

“或许皇上还有一层意思,也或许是最重要的一层意思。”

徐增寿看着两人,缓缓说道:“皇上在告诉塞王,自己可以对京营动手,那改日,对塞王节制的经制之兵动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到那时,塞王想要反对,也没了由头。”

徐辉祖赞赏地看了一眼徐增寿,却转移掉了这个敏感话题,说道:“如今皇上心思难测,但裁军十万,势在必行。”

眼下太平,诸将、勋贵、豪强、外戚等,都想发财,只靠朱元璋定下来的那点俸禄,大家早饿死了。

对于这些人,最好的发财之路,便是吃军饷,今天安插个下人当兵,明天在花名册上加上几笔,军饷就有了。

朱允炆下令裁军十万,看似动作极大,一口气砍掉了五分之一的军队,实际上并非如此。

徐辉祖粗略估算,名义上裁军十万,实则裁掉军士数量不会超出四万人,绝不对动摇京军根本,至于其他的六万,不是虚报出来的空额,便是挂靠在京营里混吃混合的勋贵下人。

对于眼下臃肿的京军而言,裁掉几万老弱之人,且不说可以减轻户部压力,仅从军队方面来考量,有利于鼓舞士气,整肃军纪,强化军士整体战力的。

裁撤老弱,以青壮为骨,饮马挥戈,纵横驰骋,这才应该是京军真正的模样!

仅从裁军之策窥看,朱允炆这位年轻的帝王,拥有着超凡的魄力与清醒的认识。想着想着,徐辉祖心里突然有一种强烈的直觉,他觉得这位年轻的帝王,能够带领大明王朝,走向一个真正的强国盛世!

裁军是强军之始,而他自己便是朱允炆的先锋!

这种感觉来的突然,但却真正正正的发自徐辉祖的心底深处……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