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辉达娱乐介绍 > 他被人称民国第一老丈人,农民出身钓上金龟婿,从此带发整个家族

他被人称民国第一老丈人,农民出身钓上金龟婿,从此带发整个家族

发布日期:2025-10-10 00:44    点击次数:122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写过这样一首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了个好夫婿,却要早起上朝辜负了温暖的被窝。”在农村,有个老说法是“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意思是女儿嫁出去后,就成了夫家的人,以后得把夫家放在首位。简单说,就是女孩子出嫁后,和娘家就没太大牵连了。要是谁家女儿嫁了个既帅气又有钱有势、地位还高的老公,还能让整个家族沾光,那全村人都会夸她找了个“金龟婿”。

不过话说回来,金龟婿可不是好糊弄的,他们有着雄厚的财力、显赫的家世,手里还握着大权,这让他们看人的眼光比一般人高多了,比如看外貌是否出众、五官是否端正,看内在是否有修养、体态是否优雅、气质是否超群。农村家庭出身的人,条件往往不怎么样,先不说遗传因素,光是日常劳动、吃住条件、教育资源这些,就都是大问题,想钓到“金龟婿”,难度自然不小。不过,难归难,还真有个农村出身的人,成功钓到了“金龟婿”,后来还被大家称为民国第一老丈人,他就是我们老家的名人张谋知。

张谋知,号若虚,1869年5月2日降生在江西九江东郊浔阳区金鸡坡时家垄村。他家祖籍是江西吉安,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后来祖父那辈因为家里穷,就出去找活路了,到了晚清,到了长江边上的九江。他父亲张贻宝就是个普通农民,娶了刘氏为妻,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大叫张谋礼,老二就是张谋知,老三叫张谋信。父亲一直给地主家当长工种地,母亲则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夫妻俩在贫瘠的土地上辛苦劳作,一家人常常吃不饱饭。

要是放在太平年月,普通农户里排行老二的张谋知,会和大多数乡下孩子一样,去私塾念几年书,长大后开片荒地,一辈子都和黄土地打交道。可偏偏那年老家遇上了百年难遇的大水灾,给人当长工种地的张贻宝没了活干,闲在家里,夫妻俩便调了个个儿,丈夫在家看孩子,妻子进城给人当帮佣。

鸦片战争爆发时,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时正如李鸿章所言,这是“几千年都未遇到过的巨大变局”。九江因为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成了列强眼中的香饽饽。英国军舰驶入这里,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所谓的租界条约,九江就此沦为外国列强对江西进行殖民统治的据点。随后,大量洋人涌入九江,他们在这里做生意、传教、办学。洋人还在庐山上建造了数百座风格多样的别墅,用来避暑,庐山因此成了近代风云变幻的汇聚之地。

这时候,张谋知的妈妈刘氏在九江城里给一户英国人当起了保姆。她干活儿特别卖力,从不喊累,态度又好,时间长了,这家人就特别信任她。按照那时候的惯例,中国雇工的工资不会马上涨,但可以让他们中的两个孩子去教会学校上学,那里不仅不要钱,还包吃住。要知道,这可是多少家庭挤破头都想让孩子去的地方。因为刘氏的勤劳,她家才有了这个好机会。由于只有两个名额,刘氏就让身体强壮的大儿子张谋礼留在家里种地,而把二儿子张谋知和三儿子张谋信都送去了教会小学。

老二张谋知靠母亲的辛苦劳作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他明白这学习机会有多难得,所以学习特别用功,成绩特别好。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背单词,后来英语学得非常棒,还以出色的成绩考进了九江教会办的南伟业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同文中学)。在教会学校,张谋知收获的不仅是学问,还有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的特别优势:他成了基督教徒,外语交流能力强,和本地的外国人很熟,还有未来潜力无限的校友关系网。

虽说张谋知拿到了文凭,可他出身农家,既没背景,也不认识什么有权有势的人,更没有启动资金。没有亲戚能帮他谋个官职,也没有长辈能帮他找份工作,更没钱去投资做生意。没办法,他只能干当年没人愿意干的营造业。营造业是以前的说法,放到现在就是建筑行业里的土木工程,一开始就是平整土地、挖排水沟、修路、筑堤坝、挖土方这些活儿。有人要盖房子选好地方,他把工程接下来,再找几个人一起干。这活儿不用投太多钱,只要管工人吃饱饭就行,工程做完再给工人结工资,有时候还拖欠着,这也就是现在说的“小包工头”。张谋知刚开始干了好几年,可能遇到的大包工头太苛刻,到头来还是身无分文。再加上家里条件不好,名声也不怎么样,都二十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在当时算得上是大龄青年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张谋知坚持在这个少有人涉足的行业里打拼多年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九江在江西最先迎来了第一轮发展热潮,城市一年比一年大,建筑需求猛增,特别是庐山那块儿,成了洋人的避暑天堂,周边地区到处都在盖房子、搞建设。因为他是本地人,又精通外语,跟外国人交流起来毫无障碍,从一个只负责接活、请工人干活、从中赚点差价的小包工头,渐渐开始做起了建材生意,像石板瓦、砖头、木材这些,以前他手下只有些干苦力的建筑工人,后来他招揽了一批木工、泥瓦工、砖匠,承包了各种工程项目,办起了一个类似现在建筑公司的营造厂,就这样赚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大钱。

张谋知攒够第一桶金后,干脆放开手脚大干一场,除了接手不少大项目,还买地盖房。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九江城里好些带着西洋味的老建筑,都是他当年盖的。就说那座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美孚洋行别墅,他设计时专门迎合了洋人业主的喜好,把西洋建筑特色融进自己的手艺里,让建筑成了文化的载体。这一来,他在当地的名声越来越响,很快成了九江最大的房产商,连自家都搬到了庐山日照峰的三号别墅住。

张谋知自己动手设计了位于庐山日照峰的3号别墅。这栋别墅不算宽敞,上下两层各有三个房间。楼上北边和南边各有一间房,楼道北侧有个门,走下台阶就能直接到院子,中间还经过一座回廊式的小桥。楼下三个房间既没有楼道也没有廊檐,直接从院子里进。院子西边有个小屋,用来堆放杂物。院子南北两侧,都是用石头砌成的高墙。南面墙上有个门,通向外面一条窄窄的过道,往东走上十几米,就到了日照峰路,周围环境非常清幽。

当年,有个农民张谋知摇身一变成了老板,快三十岁时娶了周氏为妻,没过多久,家里就添了六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六个儿子分别叫张远东、张远西、张远南、张远北、张远模、张远范。五个女儿则叫张如意、张乐意(怡)、张满意、张德意和张安意,家里真是热闹又兴旺。张谋知脑子活络,还搞起了多种生意。一开始他卖起了“洋油”(就是煤油),以前人们照明都用豆油、花生油、菜子油这些植物油,还有蜡烛,价格都不便宜。洋油一来,因为价格便宜,照明效果又好,很快就把其他点灯油给比下去了,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张谋知成了洋油在当地的总代理,钱赚得那叫一个多,成了个实实在在的洋买办。

随后,张谋知又涉足了汽车客运行业。在清朝还没倒台那会儿,他利用九江市到彭家河的老驿道,拓宽并修整出一条8米宽、25华里长的沙石路(照片附后),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马路。路修好后,起初交通主要靠人和牲口,马车、驴车不多,大多是人力车、板车和挑夫。张谋知瞅准了这个机会,打算开家汽车公司,专为高端客户服务。于是,他从上海买了4辆二手的美国福特汽车,每辆车能坐5个人(包括司机)。虽然这些车跑得不快,路上也颠簸,但比起人力车来,还是快多了,也舒服多了,所以很受外国人喜欢。大同汽车运输公司雇了9个人,其中司机4个,修理工2个,售票员3个,员工大多是张谋知的本家和亲戚。公司刚开张那几年,赚了不少钱。

但话说回来,赚钱这事儿向来和风险绑在一起。有回下雨天开车,路又窄又是砂石铺的,一下雨泥泞得打滑,他家的车就这么滑进了湖里,结果五个人没了,里头还有三个外国人。事后,遇难者家属找上汽车公司老板张谋知,开口就要两万五千两银子的赔偿。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一年也就挣个三两到五两银子,这赔偿额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自那以后,张谋知算是明白了,光有钱顶多算个暴发户,未必能守得住,得有钱又有势,才能既赚得快又守得稳,培养后代、壮大家族才是长久之计。

张谋知为了让孩子们未来能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把他们都送进了国内外有名的学校,想让他们拿到好文凭,结识有影响力的人。大儿子张远东12岁就被送去英国读书,后来在剑桥大学学了矿产建设工程,成了建筑设计师。有了这张剑桥的文凭,张家的营造厂也升级成了集设计和施工于一体的高级建筑公司。二儿子张远西11岁就被送到莫斯科,后来又转去英国,在剑桥大学学了金融管理,之后还当过九江的市长。三儿子张远南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参加过中国缅甸远征军,还当过炮兵团团长。四儿子张远北也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的,同样参加过远征军,后来去印度做起了火柴生意。其他孩子也都有很高的学历。

张谋知心里明白,儿女的婚事能帮他提升社会地位,积累人脉和名望,还能搭建起利益和资源互换的桥梁。他大儿子张远东娶了前湖北省省长家的千金,二儿子张远西的老婆是前九江镇守使吴金彪的女儿,大女儿张安意则嫁给了上海永安公司(当时最大的百货公司)的老板郭琳珊。这还不算完,特别是二女儿张乐怡,在张谋知的精心安排下,与民国大人物宋子文展开了一场“庐山情缘”。

1907年,张乐怡诞生在风景如画的庐山,那里的山水赋予了她如玉般温润的容颜。她自幼聪慧过人,容貌出众,家境又颇为优渥,因此被送往上海读中学,并成为上海中西女中的佼佼者。后来,她顺利考入金陵大学,那时的她,身高近一米七,身姿曼妙,瓜子脸白里透红,眉眼如画,特别是那双灵动的大眼睛,闪烁着青春的光彩,正值花样年华的她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当然,仅有美貌是不够的,大学毕业后,因生意需要与外国人交流,她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且时尚大方,擅长社交,完全符合民国名媛的风范,于是父亲张谋知让她回家接管家族生意。

1927年夏天,已经颇有名望的宋子文前往庐山消暑,他发现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气候凉爽宜人,便打算为母亲倪桂珍在此建造一座别墅。当地负责接待他的人,向他推荐了当地有名的建筑商张谋知,宋子文便叫来张谋知,询问建房的相关事宜。张谋知尽展所学,详细阐述了整个构想,还给出了不少实用建议。他说:“考虑到庐山潮湿的环境和您母亲年事已高,别墅最好建在离亲人近且环境幽静、优美的地方,供宋部长参考。”一番交谈后,宋子文对张谋知十分赞赏,决定让他负责别墅的设计和建造,随后满意地离开了。

张谋知精明得很,他提出要在家摆宴席请宋子文,还邀请他去看看自己日照峰3号别墅的设施。这邀请实在热情,又能亲眼看看房子,而且以后还得和张老板谈事,方便多聊聊,宋子文就答应去他家转转。那时候,张谋知觉得自己不过是个“小老板”,部长能来,那真是让家里“光彩不少”。接到消息后,全家都忙活起来,打扫屋子,点香熏院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让家里人都穿得整整齐齐,在门口等着迎接,热情款待,摆了宴席请宋子文,还把家里人都介绍给宋子文认识。

吃饭时,张老板问宋子文,看别墅这么重要的事,怎么没把夫人带来。宋子文实话实说,自己都33岁了,还没结婚呢。张老板一家听了,对宋子文更加热情了,尤其是负责接待的女儿张乐怡,她举止文雅,笑容满面,不停地给宋子文倒酒夹菜,让他尝尝庐山这边的特色美食。张老板夫妇看在眼里,心里都明白了。他们还趁机介绍起自己的女儿,说她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就回来帮家里打理“营造厂”,特别是建筑方面的工作,她做得非常棒,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如果宋部长有需要,可以直接找她。

之后,为了能更合适地挑选别墅建设地点,张谋知提议宋子文先到庐山各处转转,再做决定,还安排了熟悉当地的女儿张乐怡给他当向导,宋子文欣然应允,满心欢喜。夏日的日照峰上,林下的花草如溪水般铺展。美丽的花儿有萱草、四照花、锦带花、棠梨花,还有白中透紫的水马桑、金黄的金鸡菊、洁白的一年蓬。有趣的昆虫有蜜蜂、蝴蝶、松褐天牛,还有扑扇着翅膀的萤火虫、五彩斑斓的蜘蛛。它们像喝醉了酒,在花丛中乱窜,搅乱了这份宁静。那一刻,宋子文仿佛置身温暖春风中。

张乐怡打小就机灵聪慧,经过良好的教育熏陶,言行举止越发优雅得体。当时她二十出头,身材修长,模样十分动人。她为人热情又不失分寸,礼貌周全,说话文雅有内涵,知识储备丰富,还能说一口顺溜的英语,这让初次见她的宋子文,印象好得不得了。后来宋子文公开的日记里,记录了这次庐山之行:我们边走边聊,她常常露出会意的笑容,有时聊到兴起,感觉她就像一本内容精彩的庐山导游手册。这段经历在我心里,留下了无比美好且深刻的印记。那时候,花丛前、大树下,山间小路上、河岸边,都印刻着我们游玩赏景的身影,回荡着我们欢快的笑声。

宋子文比张乐怡年长13岁,可张谋知一点也不在乎,还说是上天赐的好姻缘,心里特别高兴,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下了。后来事实也证明,张谋知眼光独到,宋子文和张乐怡即便在动荡岁月,人心不安,社会思想在落后与进步间挣扎时,他们也历经了重重困难,四处奔波,但两人始终相敬相爱,携手相伴,恩爱不减,一起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真是对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

张谋知为女儿钓得了一位乘龙快婿后,来自九江的张乐怡便成了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豪门夫人之一,地位能与“宋氏三姐妹”相提并论,张家也因她声名大噪,一跃成为豪门。张谋知一家也由地方上的有钱人家,蜕变成了全省乃至全国都知名的豪门世家。先说说他的几个儿子,大儿子成了全省有名的建筑大亨,二儿子当上了九江的市长,三儿子做了税警团长,四儿子也在军队中出类拔萃。与此同时,张公馆也成了江西最气派的豪宅,迎来送往的都是贵客。从1927年开始,许多准备上庐山的国民党军政大员,都会先到张公馆歇歇脚、吃个饭,甚至住上一晚,然后再坐车到莲花洞坐轿子上山。从1927年8月24日的《申报》(报纸截图如下)上,我们看到汪精卫(当时是武汉民国政府主席)、谭延闿(后来成了民国第一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孙中山的儿子)等人在二十一日早上九点半抵达九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之后直接去了张谋知家休息吃饭”,中午“张家好像有个非正式的会议,他们打算下午或者二十二日早上一起去牯岭”。

1927年8月,中国近代政治局势极为复杂多变,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张家当时的社会地位有多高,张公馆有多么不一般。在《申报》之后的另一则新闻里,还专门提到那些军政要员是在“宋子文的新岳父张谋知家休息并吃午饭”。1930年12月15日,《东南晚报》(下图是报纸的截图)有报道说,11号那天,老蒋“下午两点到了浔城,各界代表都热烈欢迎,蒋总司令下车后,坐自己的车去了一马路张谋知公馆休息,三点又坐车去了莲花洞”。张谋知是蒋介石大舅子的老丈人,论辈分还要更高一些。从这些报道里,我们不难看出张家当年的地位,那可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大家族。张乐怡结婚后,经常和“宋氏三姐妹”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表现得既优雅又贤淑,很受大家称赞。

当时,农民家庭出身的张谋知靠着和新旧权贵、军政要员家庭结亲,得到了政治上的庇护,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了不少,还拓展了广泛的人脉,达成了利益和资源的互换。从他留下的照片里,能看到他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礼帽,拄着文明棍,光着头,脸清瘦,眼神冷冷的。听当地人说,他家喝的酒是自家酿的,罐头也是自家做的。这些东西和市面上卖的都不一样,味道也大不相同,要付出的不只是钱,这确实就是豪门大户的生活写照。

常言道,物极必反。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国民党在大陆失势溃退,曾经风光无限的张家也难敌时代洪流,不管当初地位多高,和“四大家族”一样,最终都被这股大潮卷得无影无踪。张谋知家族的主要成员都逃离了故土,去了外地甚至国外生活。被时代抛弃的张谋知则留在了香港九龙,死后也葬在了那里,他的墓碑上刻着十字架,中间写着“江西九江张公谋知之墓”。虽然显赫一时的张家已经衰败,退出了历史的中心舞台,但当年他招来金龟婿、带领全家发迹的故事,在老家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